惊呆了!秭归这些地方被施了“魔法”!

08-06 17:01  

这里是杨林桥镇响水洞村13社区,蓝天白云下,满眼尽是灌浆的苞谷、嫩绿的豆科作物,白墙青瓦、花团锦簇、渠水绕房,一派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就在一年前,这里却被称为“猪屎堆”。

图丨改造前的杨林桥镇响水洞村13村落一角

看到这变化是不是惊呆了!村民张达雄毫不避讳的说:“我们这里30多户居住,基本上户户养猪,户平出栏50多头。以前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现在环境变好了,院子里都敢坐了,沟里现在排的水也清亮了。”张达雄接着说。

改造后这里彻底摆脱“猪屎街”的“臭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街”。他们究竟施了怎样的“魔法”,把一个臭气熏天的村落变得如此洁净美丽?那就是——投入小、见效快的三格式化粪池和小型沼气池!

图丨三格式化粪池

图丨养殖户秦林在田间给农作物上肥

杨林桥镇响水洞村生猪养殖户秦林就是利用三格式化粪池,形成了“猪——沼——果蔬”的生态种植模式。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建了池子以后,环境改变了不少,而且现在肥料也比以前买的少了很多,只需要沼气池满了就施一下肥,一年搞几次就行了。”

杨林桥镇年出栏生猪近20万头,占全县生猪产量的三分之一和全镇农业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生猪业带动了全镇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从去年起,杨林桥镇着力配套完善治污设施,全面开展污染治理,现已完成了232户规模养殖户的治污整改工程,5000多口小型沼气池重新得到利用,使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新建了70亩有机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全面开展沼液滴灌试验示范,为循环生态农业夯实了基础。

可有的养殖户不种地,有机肥没有地方送;有的种植户不养殖,需要有机肥无处寻。还有的老百姓家的沼气池装满之后又该怎么办?

为解决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杨林桥镇又成立了养殖废弃物综合服务平台,配套了3台沼液运输车,由专业的部门来对沼气池和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定期的清理,然后送到有需要的种植户或者是老百姓自己的田里,实现了种植户与养殖户的有效对接。

除了众多中小养殖户以外,全县还有不少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他们的排污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先看看这里!一排排整齐的房子、苍翠的树木和长势正旺的蔬菜,依山傍水、橘香绕鼻,您一定以为自己走进了哪里的农家小院吧?你想多了!实际上这里是湖北高峡九岭种猪公司种猪繁育基地。这个基地位于茅坪河支流的三溪河下树坪段,年出栏仔猪1万多头,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种猪繁育基地。

这个基地除了肉眼看去让人心旷神怡外,大片翠绿之下也是内有乾坤。

对于干粪部分,也有妙招处理。通过发酵床进行生物菌发酵,发酵后装袋出售,现在可以卖到近1000块钱一吨,卖到柑橘场或者是茶厂进行有机肥利用。这种模式让养殖场真正达到零排放,真正做到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作为全县生猪养殖业龙头企业,公司董事长叶绍顺说,沼液在农村用,一是很肥,第二是不用打农药,既可以杀虫又可以做肥料用。虽说投资了10多万元,但收益也不错,并且真正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看到他使用后效果很好,公司周边的9户规模养殖户全部采用这种模式,实现了零排污。虽说是高投入,却也是高收益,目前全县已有60户引用了这种方式排污,而且多是100头以上养殖大户。

据统计,2017年全县出栏生猪60.16万头、牛1785头、羊74481只,产值达15.6亿元,成为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产业。其中生猪养殖规模在万头以上的村有20个,5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1200多户,产值达14.27亿元,占整个畜禽养殖业的90%以上,生猪成为了农村地区增收致富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无处安置的畜禽粪便乱堆乱排,雨污混合四溢,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秭归县农业部门已经找到破解之法。

目前,各乡镇都在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并取得了实效。县农业部门也在探索解决绿色饲料、养殖除臭、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下一步也将在全县推广,彻底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