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村村响”升级改造纪实

01-07 09:22   王诚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广播里的歌声在荡漾,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秭归县郭家坝镇擂鼓台村驻村第一书记、图书馆馆长周未走访了一天的贫困户,此时哼着不着调儿的歌在回往村委会的路上。这个刚刚回单位求援回来的驻村书记,在上周回主管局去反映这个村有的住在山顶有的住在江边,交通又不便,在日常工作中他每天躺在床上都在盘算着什么时候跑山上,什么时候跑江边,他每天满山村跑得双腿发抖。因此他看着挂在电线杆上的一个个喇叭心里惦记着,什么时候把这个摆设用上,扶贫的很多政策宣传就会比他和队员2人一家家跑快多了,而自己所在的文新广旅局改革重组后就有这项职能。上周回去说这个想法时,主管局领导就讲了,他的想法与县委、县政府及主管局不谋而合,5月份全县马上启动“村村响”升级改造工程,现在他能想到这个就优先他所驻的村先行升级改造。

类似擂鼓台村的哑巴广播全县还有很多。早在2014年全县都建成了“村村响”,当时建成了1个县级平台、12个乡镇级平台和186个村平台的有线广播体系。但随着广电改革,“局台网”分离的推进,渐渐地整个“村村响”广播系统已不能完整统一,导致联网失效大都不响了,“村村响”逐步淡出人们的耳畔成为了村民的回忆。

驻村扶贫人总在思考扶贫信息传达不畅的问题。农户大都一日三餐时间在家,扶贫干部只好利用这个时间段入户宣讲政策,白天在农户下地干活时就只好穿梭在田间地头,与贫困户在田间家长里短商讨脱贫措施。晚上乡下没有路灯,山路崎岖不平,要想到贫困户家走访很难,而且老百姓劳动了一天,睡得早;工作队员们跑了一天也很累。因而,一些即时政策如何快速传达到每家每户一直困扰着扶贫人。

其实,“村村响”不只是通畅了信息,还畅通了人们脱贫致富的思路,当人们无论置身于什么环境都能轻松从“村村响”获取政策信息时,信息活了,思路也宽了;但大家都未曾想到 “村村响”能响的背后还要破解六大难题。

破解信息传送渠道本身是难题之一

不只是扶贫人在考虑,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乡镇走访调研扶贫工作时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发现政策宣传光靠扶贫干部两条腿跑远远不够,有些过于分散的村一个政策要全部传达到要十天半个月。秭归是山区县,其真实写照就是“站在山这边望得到对面,一喊喊半天,走到对面要绕大半天”。破解信息瓶颈,光靠扶贫干部送政策上门很难,很多时候七弯八拐跑半天到农户门口才见门上是一把锁,于是大家都想到了广播。广播过去有,现在怎么了?很多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广播刚从过去的广播电视局划归到县文新广旅局,尽管历经了机构改革重组,但每个职能部门都要守土有责,不能丢了广播这个宣传阵地。作为职能部门在思考如何让广播“东山再起”,各乡镇传递信息需要广播,老百姓更是离不开这个熟悉的声音,这就要破解信息政策渠道受阻的难题。

而过去的有线广播“村村响”在12个乡镇要翻过多少山淌过多少河,且受线路老化、山间树木长高树枝常常与广播线路搅在一起等自然因素影响。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既然手机无线,广播当然也能行,这样就得给“村村响”提档升级为智能广播。既能按时响,又能随时通话,且还是无线,这就解决了诸多难题。县文新广旅局从拿方案到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县委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从财政划拨170万元,又在电力、移动、楚天视讯网络公司等部门的有效配合下,全县“村村响”升级改造工程立刻上马,无线传输,智能广播,全面覆盖。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又要面临新的问题,“村村响”工程的自身特点决定,要有稳定的信号源及传输链路,才能确保系统长期处于正常状态,满足智能应急广播功能的实现。

破解广播信源缺失是难题之二

几年前,因广电改革、电视的全面普及等因素, “村村响”的信源保障有所淡化。同时,全县实施全光网升级改造,各级平台原有的同轴联网方式已不复存在,致使“村村响”信源缺失而不响了。现在的无线喇叭响了,响什么内容?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县文新广旅局多方协调,县广播电视台克服资金困难和技术难题,建立了“村村响”专供信源,确保了日常广播常年有效运行,丰富了节目内容,开辟了扶贫政策宣传专栏,并优化完成市县平台对接,与市级“村村响”平台有效接入,保证了“美丽乡村”节目完整优质传输。

“村村响”让那久违的声音又响彻到大山深处的各个角落。每天清晨,当人们还躺在床上就收到了快递到耳朵里的政策和信息。与此同时,还能收到由村委会传达卖猪、卖羊、卖柑橘等信息。扶贫利民政策自上而下通过广播逐级传达到每家每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也会源源不断传来。人们坐在家、站在自家自留地里就能知晓天下事,“村村响”、天天响、按时响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破解广播复合传输是难题之三

“村村响”未升级改造之前,信源传输主要采用以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以电信IP为补充,实现县级广播信源县、乡、村三级贯通。在村以下广播分配网建设上,80个村依托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广播信号,106个村采用无线调频方式传输。整个系统为综合有线、IP联网,有线、无线覆盖的混合运行模式。这样导致线路与网络维修责任主体多,协调环节复杂。

随着“村村响”升级改造的技术升级,全县全面实现了四级贯通、回传监测、电子政务IP联网、信源接入,并与省级网改工作要求接轨。改造后,整个广播系统使用同一传输网络,确保了系统传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有利于运行管理及后期维护。破解了多个传输网络主体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同时,还破解了原有同轴传输网节点多、线路复杂、故障频发、抗雷击能力弱等问题。

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严重不足;而且要能有效利用原有的喇叭,能保留尽量维修保留,但还要解除原来多网链接的线路,同时又要重新安装升级新设备。摆在升级改造团队面前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

破解施工技术难题是难题之四

县文新广旅局的2名技术人员史永东和宋小卫是原广播电视局机构改革重组过来的,过去是负责广播维护的专业技术骨干,广播升级改造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们肩上。“我们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县委政府和单位交给的任务”,就这样一句朴实的承诺解决了技术改造难题。他们不仅素质过硬,业务精干,而且是任劳任怨。这两位同志一边协调设备厂方技术人员协助安装,一边协调地方乡镇、村委会派遣当地1名技术人员协助,三方人员一道分成三组同时施工,他们两人奔走在三个小组之间专门解决安装调试中的疑难杂症。

2018年“十一”国庆期间,宋小卫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专门赶回来看望快退休的老宋,而老宋还爬在杨林桥响水洞村“村村响”的水泥杆子上进行紧张地施工中。他从裤兜中艰难地摸出手机来接听,女儿的头句话让他感动了,“我回来想陪陪老宋,你跑到哪儿去了,你可是血糖严重超标的老革命了”,那一瞬间,老宋才感觉到自己年龄不小了、身体也是不大‘周正’的人了;而史永东的女儿是高三美术特长生,正在武汉特训。“十一”放假要回来,她打电话让父亲去接,可史永东还在两河口镇云台荒那个秭归最高的山上施工,女儿只好独自乘车回来。为此,父女两的关系闹僵了好久。

就这样,全县“村村响”升级改造工程原计划要一年半的时间硬是提前了一年时间全部按质按量竣工。

破解管理责任不明是难题之五

自“村村响”建成以来,日常维护管理基本上由业务主管局大包大揽,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由于野外设备长期待机,抵御雷击能力脆弱,损坏严重,致使管理难度大。

为此,县文新广旅局建立完善长效管理责任机制。今年,“村村响”升级改造的同时就积极完善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出台了《秭归县农村智能广播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关于全县“村村响”工程建设工作的专题办公会议纪要》《秭归县“村村响”广播管护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落实了属地维护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了“村村响”广播日常维护管理考核机制,以达到村村响、天天响、优质响。

破解维护困境是难题之六

随着“村村响”升级改造工程的有序推进,后期工作也在不断跟进,原有“村村响”服务保障体系已不存在,乡镇以下广播系统维护管理失去支撑。因此,一边改造一边着手探索后期维护的办法、维护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到财政后期维护专项经费,积极采纳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期维护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考量比较,最终采用了合理有效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与此同时,还完善了后期维护考核办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发展动力,建立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秭归县升级改造的“村村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无论是飘着小雪的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黄昏,“村村响”一定会穿越丛林、雨雾、山风与村民们相约,它承担起了“舆论引导、文化传播、公共服务”等,拉近了干群距离。自升级改造以来,各乡镇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群众矛盾,非法上访、闹访、缠访事件较过去明显下降。“村村响”是一项惠民、便民、利民的实事工程。它于无形处托起了农民群众的小康之梦。

(来源:县文新广旅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