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丨9478人齐包粽子 秭归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06-03 18:38  

云上秭归讯(记者 郑家录 黄芳卉 通讯员 周华山)今天上午(6月3号),9478名秭归人汇聚屈原祠前,成功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吉尼斯世界纪录,从而拉开了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序幕。

秭归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一珂:“这里是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中国端午”四个红色大字悬立在屈原广场中央,十分醒目;参与挑战的选手们统一身着绿色丅恤、头戴橙色帽子,把偌大的广场挤得满满当当。今天我们要以“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特殊方式祭祀先祖屈原、传承端午习俗,汇聚起万“粽”一心、“粽”志成城推动秭归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创造“万众(粽)一心,共圆中国梦”的秭归精神。”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任雪静:“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挑战倒计时:三、二、一,开始!”

上午8点26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挑战开始,9478名选手在190位现场监督人员的见证下,开启了8分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旅。

现场挑战者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4岁半。

挑战者苏喻:“包粽子是我们秭归的传统习俗,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子的。这天特意给宝贝请了假,传承给她这种记忆吧。”

县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吴玉萍:“我们秭归的三角棕是有特色的,洁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刚直不阿的品行;一颗红枣,象征屈原爱国爱民的一颗红心;有棱有角的外形,是屈原棱角分明的个性。”

带着学生参加挑战的县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吴玉萍,挑战开始前,还在讲解秭归三角粽的文化。包粽子挑战赛场成了孩子们接受传统端午文化教育的实践课堂。

两排颇具三峡风情的大簸箕整齐排列在比赛场地中央的过道两边,屈氏后人围在大簸箕两边包粽子,包出的粽子不仅标准,而且花样很多。

万古寺村屈氏后人屈家明:“我们包的是粽子,实际上传承的是我们老祖宗屈原的精神。”

8分钟后,认证官宣布挑战活动结束,人们高举手中的端午粽,接受现场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任雪静:“刚刚经过宜昌三峡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统计,最终参与挑战的总人数是9484人,有6人不符合挑战规则,所以最终有效人数为9478人,创下了一个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恭喜大家!”

据了解,本次挑战活动,共用糯米2000公斤、粽叶4万片。

粽子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的重要符号。如今,秭归端午习俗已成为全国人民喜迎端午的共同方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秭归创造,验证了秭归端午习俗由来己久、深入民心。

吉尼斯全球副总裁、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经理马可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是世界范围内最悠久的历史节日之一,象征着中华文化情感的传承。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屈原是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纽带,而万粽一心更是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这场活动令人惊喜。

县长杨勇在致辞中说,秭归端午习俗尤其浓郁,端午氛围尤为热烈。包粽子、划龙舟、挂菖蒲、抹雄黄酒、吟诗作赋,是秭归人民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端午习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在屈乡大地普遍展开。粽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忆。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是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今年上半年,走进景区开展研学旅行的学生超过10万人,把端午习俗作为研学主要课程。古老的习俗在秭归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强劲活力。近几年来,秭归加大了粽子产业的培育力度,由屈姑公司开发、推出的“我哥回·感恩粽”,将屈原文化、端午文化和柑橘文化深度融合,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产业价值,其产品享誉北京、武汉、广州等大都市,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秭归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勇:“在秭归过端午、包粽子、吃粽子是一项重要的端午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今天,我县举办“最多人一起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主要目的是激起全社会增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开发文化产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迈进小康社会。”

封面图 魏启扬摄

(来源:秭归融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