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屈原文化衍生真金白银

07-10 08:36  


7日,屈原故里景区人声鼎沸。700多名来自荆州、荆门等地区的研学旅行学生以及其家庭成员,或驻足观看展品,或侧耳倾听介绍,近距离触摸屈原文化。


近几年来,秭归县屈原故里以精深的文化禀赋、立体的文化呈现和深度的文旅融合,产生了双赢的效果,催生了新动力,也带来了真金白银。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秭归屈原文化的魅力。


做足功课,传统节日“ 嗨起来”


2016年以前,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仍停留在节庆方式上,虽然国际影响很大,但是对经济的拉动却很有限,原因是游客节日停留的时间太短,无法带来更多的旅游效益。


从2016年开始,秭归对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换了推广方式,文旅融合。屈原故里景区第一个吃“螃蟹”:以屈原故里景区为主率先推出了“我到屈乡过端午”活动,让游客变成参与者。


秭归人对伟大诗祖屈原的怀念和敬仰,构成了秭归县的文化底色和灵魂。“年小端午大”,自古以来秭归人都要过三个端午节,秭归人把“一节三过”的风俗习惯通过文旅融合带给游客,让思念飘满整个五月。


到2019年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已经成了旅游品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项目贯穿端午期间:从头端午开始到大端午、末端午文化活动不断,除“挂艾蒿、包粽子、喝雄黄酒”之外,头端午推出了“万人包粽子挑战吉尼斯记录、在以往传统的拜诗祖屈原、赛龙舟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起爆点,大端午又启动三个非遗馆的开馆,末端午又启动了蝴蝶馆的开馆。到处都有龙舟赛,但是远没有秭归的屈原“故乡味道”。秭归年年举办传统的龙舟比赛,复原古老的游江招魂,举行隆重的端午祭奠,挂艾叶、割菖蒲、包粽子、点雄黄……将那些沿袭千年的传统贯穿整个节日,将端午节节日的仪式感推高到顶点。


仔细梳理今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我们会发现诸多细节:早在5月21日于宜昌城区召开文化节新闻发布会时,秭归对外发布4大主题15项活动,传统活动之外,还有“万人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美食嘉年华”、“美食地图打卡”、“我爱我的祖国”快闪、“浓情端午寻味秭归”浪客秭归体验行等活动展开,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国际接轨、与美食相融、与互联网触电。这些新的载体让秭归端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融入更多“灵感”和“时代元素”,也激发出更多的活力和新鲜感,让人们体验不同的节日打开方式,给传统节日增添青春、时尚的味道。


讲好故事,文化旅游“ 热起来”


上周末,屈原故里有一场特殊的研学旅行正在开展,百余个身着红色楚服的学生手捧古筝,席地而坐,在老师的带领下抚琴颂诗,吟唱古曲,追思先贤。这是学生研学旅行的方式之一。


早在2010年,秭归县将屈原故里景区的廉政文化进行挖掘与拓展,在屈原祠用石碑打造屈原诗作长廊,既能朗读屈原诗作,又能欣赏大家书法韵味,屈原故里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研学旅游产品更有文化禀赋。2017年秭归再度推出第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工程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当游客人人穿上楚服,在屈原祠前吟楚辞,唱读屈原诗作,听屈原生平,家国情怀油然而生,特别感动。”来自枝江的鲍老师说。


廉政教育基地面向成人研学旅行,屈原文化、三峡文化、地方文化则面向学生群体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市场因游客身份职业、文化认知不同而需要开拓出细分化的旅游产品。秭归从屈原文化中提炼出屈原廉政文化,从端午文化中衍生出海峡两岸乡愁文化,从屈原精神中凸显爱国情怀,开发了系列研学旅行产品。将文化之魂找准定位,文化之根捋出分枝,使之在旅游市场扎根更深更稳。截至目前,各类研学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


讲述乡愁,民俗文化“ 俏起来”


站在屈原故里远眺,长江清澈碧绿,大坝巍然屹立。


看到这样的情景,人们不由想赋诗一首,可能诗作尚未成稿,身边就有个农民模样的当地人已然赋诗一首了。秭归常年吟诗,端午更盛,每个学校有社团,每个村有组织,骚坛诗社的“泥腿子”诗人们吟诗作诗的态度,影响着海内外的游客。“拿起锄头犁地,放下锄头作诗”,这个延续数百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至今已出版专集10多本,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化奇观,被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誉为“中国文学第一正脉”。


所有诗作固定在五月初五这天于屈原庙吟诗唱和,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土腔土调凭吊“中华诗祖”。


历史积淀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话,让秭归人很快意识到:文化才是旅游的根与魂。秭归不缺风景,不缺文化,缺少的是将两者有机关联起来的红线。


于是,秭归人将先辈与急流险滩搏斗而呐喊出的生命之歌“峡江船工号子”请上了屈原祠前,将倾力打造的大型舞台剧《礼魂》搬进了屈原故里景区,《礼魂》将屈原的生平通过舞台剧进行歌舞呈现。


当地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博物馆、非遗馆、端午剧场和民俗馆、三峡根艺馆、芈绣馆、归州砚馆,将秭归多元文化元素呈现。屈原故里将薅草锣鼓、秭归花鼓戏、秭归高腔则搬进凤凰山青滩古民居内演绎。秭归旅游一路高歌猛进,去年接待游客939.56万人,年旅游收入133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正茁壮成长为秭归的引领产业和支柱产业。


实用艺术,文创产品“火起来 ”


湖北骚坛文化艺术传播负责人郝明月很忙。客户订购的竹简产品要交货,竹简内容为屈原作品,订购的人很多,他得加班加点赶制。


他是秭归县屈原诗歌吟唱非遗传承人,“我对屈原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开发文创产品,是为了传承屈原精神,弘扬屈原文化。”他先后开发了骚坛洞藏原浆酒、竹简、兰花盆景、峡江雕刻等产品,还有别具峡江特色的生活用具,很受市场欢迎。


屈原故里景区屈原祠左侧一间工作室内,摆放着数十件精美的根雕作品,“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志华正埋头雕刻新作《屈原求学》。一截盘根错节的枯木或是他人随意丢弃的朽木,经他妙手点化就能成为一件兼具装饰之美和文化韵味的艺术品。


在屈原故里“芈绣馆”内,总经理成为正在细细查看一批刺绣成品,合格作品将被制作成坐垫、抱枕、手包、香囊等生活用具。4名绣娘正在飞针走线,这种源自三闾刺绣古老工艺的刺绣产品,以公众需求为引导,与百姓生活相结合,大受游客欢迎,是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绣坊走进景区不仅向游客面对面地对话非遗文化,还直接将非遗文化转化成了生产力。归州砚名声很大,但具体样子少人知晓,大端午期间,屈原故里景区开设了归州砚非遗馆,直面游客,让游客直接触摸文化的根须好难得。


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这样评价屈原故里景区的非遗馆:“这些非遗馆入驻景区的意义非同一般,一定要让这些馆能在景区生存下来,他们的存在就是文化的教科书”。


(来源:三峡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