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子三下乡:走进非遗传承人,探寻最质朴的艺术原音

07-29 16:56   中国青年网 高杏  

7月3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秭归峡江号子调研团队在秭归县文化馆谭家斌副馆长的介绍下,采访了秭归县峡江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严明军老师,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团队对峡江号子的认识与理解,并为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前世”,听严老慢慢道来


严明军,峡江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是“峡江号子王”胡振浩老先生的弟子,现在也是秭归县峡江号子表演队的领唱人。


严明军老师为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峡江号子的本质、种类、内涵,与其他号子的区别,并亲身演唱以帮助实践团队成员更好理解。他强调峡江号子反映的是群体(船工)的生活,而不是以某个具体的人或物为载体。峡江号子讲究“一人领,众人合”,喊了以后能够一起使上劲,把船拉离险滩,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小的层面来说,船工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无法违背自然规律的活生生的人,“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这些从江面、从谷间、从浪里磨砺出来的、带着血味和汗味的小调是排遣,是寄托,更是他们以命相搏的原动力。


严明君老师正在为实践团队讲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盛安琪 提供


“今生”,叹号子艰苦传承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加上长江三峡已建坝蓄水,过去险象环生的峡江变成了高峡平湖,长江峡江号子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实用性,发展停滞,后继无人。


1954年,胡振浩创作的反映船工生活的文艺作品《桡工舞》被搬上舞台,随后在县里、省里的文艺调演中一炮打响,引起轰动,并多次获奖。随后,在胡振浩先生的不断努力下,一批退休的老船工被他组织起来形成一支表演队伍,由峡江号子改编的文艺作品唱红了大江南北,还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严明军虽不是船工,但也是胡振浩先生的弟子。严老师说到:“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当初一步步将船拉起来的情景,因为没见过。我们主要是通过一种艺术形式能将船工当初的生活再现一下。”严老师特别提到,我们如今看到的表演虽然都是经过艺术化的峡江号子,但仍然保留着峡江号子最核心的精气神。


峡江号子表演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严明军 提供


未来,扬峡江拼搏精神


物质实践生活的演变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走向衰亡的命运。把握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不断演变的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征,牢牢把握文化的时代脉搏才能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


严明军老师以华阴老腔的成功转型为例,指出要传承峡江号子,首先得“能让人生存”;其次是“要有好的条件”;最后是“有好的想法,做成一个精品”。具体说来,峡江号子要满足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前景,能够吸引追随者;峡江号子传承人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人才和物力财力支持;峡江号子要融入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时代流行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团队成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峡江号子表演创作中合理利用VR虚拟技术等现代化舞台传播技术,融入现代表演流行因子,改变传统宣传方式,如可利用网络进行平台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实现“内容+渠道”的双创新,以吸引更多受众。还可融入时代潮流,设计文化周边产品,帆布袋、手机壳等,实现文化内核再造。甚至可以迎合年轻一代的喜好,根据峡江号子的表演内容和精神内涵制作相关的表情包,传播其中蕴含的拼搏精神,以实现更广范围的渗透。严老师鼓励我们大胆尝试,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新生代的力量。


实践团队与严明军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杏 提供


谭副馆长向实践团队强调:“造就峡江号子的原始生态不会再现,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峡江号子的传承目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是记录和保留,在几位传承人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据了解,目前秭归县已举办过多次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的活动,也在加紧对峡江号子等非遗项目的文字资料编纂工作。在切身感受了峡江号子的魅力之后,实践团队相信它一定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