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让非遗“活”起来更“火”起来

09-03 08:58   向红梅


8月29日晚,秭归县屈原镇五指山脚下的北峰村灯火通明,锣鼓喧阗,一场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展演正在举行。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10多个节目,20多个本地群众演员,300多个闻讯而来的观众,把高山上初秋的寒意蒸腾成热闹与欢快。活动结束,夜幕下电光闪烁、挈妇将雏行走在山道的风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感知到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


这是秭归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效果的一个缩影。秭归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人类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市级非遗项目20个,非遗传承人464名。近年来,秭归坚持走文化生态县域化、保护基地化、传承大众化、利用谱系化、开发现代化的非遗传承发展新路,让非遗“活” 起来更“火”起来。



特色广场舞 点亮乡村之夜


华灯初上时,北峰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的音乐也按时响起,文艺志愿者王宗凤又开始了教村民跳广场舞的工作。藤缠树、凤凰展翅、观音坐莲……北峰村的广场舞带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显得与其它地方不同。这是当地非遗“地花鼓”中的一些基本招式,王宗凤和传承人郝大庆一起将之编排进广场舞中,教授给当地村民。


北峰村是秭归有名的非遗村,全村有传承人9名,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地花鼓、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10多项,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是秭归非遗保护者考虑最多的问题。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是使之进入生活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秭归县文化馆馆长郑祥艳说,县文化馆在全县招募文化志愿者95名,培训后将他们派驻到各村组织文化文艺活动。志愿者不仅教村民跳常见广场舞,还肩负学习、传承当地非遗的任务。目前,全县共成立100多支文艺宣传队和民间社团,火起来的广场舞同时带“火”了非遗传承与保护。



景区非遗馆 寻味文化之根


端午期间,作为佳节四大活动版块之一,秭归在南门广场“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区”共设展台10个,展出了三闾刺绣、秭归竹编、峡江木雕、秭归民间书籍等10多种非遗文化作品及产品,让游客和当地群众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寻味文化之根。


能否让非遗带来更长久的经济效益?秭归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打造出可参照的样本。景区内,10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进驻,10多家非遗场馆的开设让游客可以随时观赏、体验最本真的非遗文化。


旅游搭台,非遗唱戏。芈绣馆、峡江木雕馆、归州砚馆、龙舟馆等将非遗与艺术、生活相融,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青滩民俗馆、端午民俗馆、九歌苑等将民间音乐、舞蹈类非遗作集中展示,带动文旅融合。“由保护到传承,由传承到文化商品,由商品到产业化发展,再回到传承,秭归已形成一个巨大而紧密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链条。”郑祥艳说。


端午习俗秀 传承屈原精神


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遗名录,今年正值10周年。


近年来,秭归以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系列民俗活动为载体,以“三个端午”为线索,打造出专属秭归特色的端午佳节。品端午美食,看文艺交流,赏龙舟竞渡,观骚坛诗会,参与挑战最多人包粽子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端午,秭归开展了持续三个月的十余项线上、线下惠民活动,让“我到屈乡过端午”“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成为时尚热门话题。


火起来的旅游背后,是火起来的非遗文化。屈原故里大型原创民俗歌舞剧《大端午》《礼魂》《敲起琴鼓劲逮逮》等精品非遗剧目顺利走出峡江、走向世界。走进来的人更多,平均每年约有15万人次到秭归过节,5000多名群众参与节日活动表演和体验,2018年秭归总计接待游客939.56万人,年旅游收入133亿元,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以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实现了“屈乡特色、全国典范、世界影响”的目标。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