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秭归长江大桥建成之前,一艘往来于郭家坝和归州之间的汽渡,整整运行了41年,为两岸百姓的出行、生产生活运输提供了便利,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27日早上7点,三声短笛后,船长宋金华驾驶着汽车轮渡,从郭家坝渡口出发,驶往对岸归州。
在汽渡航线的上方,是即将通车的秭归长江大桥,它的开通,意味着宋金华的汽渡线路,进入了取消前的倒计时。
劈波斩浪,栉风沐雨,往来于长江两岸,这班汽渡与宋金华相伴了28年。驾驶台上,一副船舵、两根操作杆、70个按钮,它们的位置、功能,宋金华早已烂熟于心,有需要时,不用看也能准确按下,发出指令。因为这套动作,从他12岁开始,就已耳濡目染。
1978年,香溪汽车轮渡管理所成立,宋金华的父亲宋发元成为第一批汽渡员工,并成长为一名船长,那时,这班汽渡就航行于郭家坝与归州之间,宋金华时常跟着父亲在江面上穿行。
香溪汽渡船长宋金华:“小时候觉得开船很有意思,跟着父亲在船上玩,在水上开船,把舵左一摆右一摇,就和我们玩玩具一样的感觉。”
渡船,在儿时的宋金华眼里是玩具,但是在父亲的心中,它却牵系着南来北往、无数乘客的安危。“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彼时三峡的三大险滩,都在秭归境内,航道里暗礁密布、水流湍急,船行江上,危险重重。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宋金华也要成为一名汽渡船长的梦想。
宋金华在成长,父亲跑船的航路也在发生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三峡险滩的治理工作一直在进行,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建成蓄水后,上游的三峡航道通航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不久后,18岁的宋金华如愿当上了汽渡船船长,在长江两岸来回摆渡。
香溪汽渡船长宋金华:“平常走的最多的就是拖拉机,还有小卡车、东风140/以前最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小时一渡,这一渡摆过来之后,都还有休息的时间,装不满。”
宋金华参加工作三年后的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到顶185米高程,从2010年开始,三峡水库连续9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高峡出平湖,将昔日暗礁密布的险滩淹没在水下,航运条件极大改善,宋金华所在的香溪汽渡迎来了黄金时代。
香溪汽车轮渡管理所副所长郑祥洪:“出行就私家车特别多,一趟将近五分之四都是私家车,国庆、“五一”放长假期间,我们最高峰,一天最多拖2200-2300辆。”
为了增加运力,汽渡所先后三次对渡船进行了升级,装载量从过去的一趟只能载八辆车,到现在最多能装下三四十辆车,但这样的升级,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生活富裕起来,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脐橙产业蓬勃发展,慕名而来的客商越来越多,汽渡船从过去的装不满,变成了装不下,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脐橙大量上市时,船上更是一位难求。乘船过江只需40分钟,但排队等待上船,往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时间。
香溪村村民:“那有时候一等半天,车要排到这边加油站来,有时候过节车流量大,也是没有办法,还不是两个轮渡摆,摆不赢。”
香溪汽车轮渡管理所副所长郑祥洪:“我们最高峰,像在郭家坝排队的话,可以把郭家坝整个集镇的交通堵塞,全部堵死。严格说,老百姓也希望早点建成大桥,我们也希望。”
带着两岸百姓的期待,2015年,大桥项目开工,历时四年建设,“五桥一隧”连接起了长江、香溪河两岸。随着大桥的通车,司机们不再会选择费时耗力的轮渡,属于香溪汽渡的时代过去了。
凭栏远眺,一桥飞架南北,江面波澜不惊,航行两岸28年,如今风景已变了模样。汽渡时代的结束让宋金华不舍,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香溪汽渡船长宋金华:“以后再也不能在这条线上摆去摆来了,有一种失落,在这个岗位做了28年,很怀念。但是国家发展需求,为屈乡人民谋福利,带来了方便。父亲完成了他工作期间的使命,我们也要完成历史使命。”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