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基于对长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深刻反思,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并确立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后的9月5日,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这是对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年成就的一个总结。秭归作为全国七个典型之一在会上做典型交流,同样是典型并且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延安市成绩尤为突出,经验值得学习。
接近延安,从飞机的悬窗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是满目翠绿。走出机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天蓝、山绿、空气新鲜,恰似江南,二十几年前看到的满是荒山秃岭的延安已不见踪影。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1941年,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将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因过度开荒放牧、乱砍滥伐,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荒山,遍地是秃岭”的黄土沟,陕北好江南的景象只存在于歌曲中和记忆里。
1998年,延安市吴起县只留30万亩基本农田,一次性退掉了155万亩坡耕地,开创性地开始了退耕还林的先行实践。
他们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25度以上坡耕地先退、人均达到2.5亩基本农田的地方先退、致富产业形成规模效益的地方先退”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人工营造与自然封育相结合,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城镇、村庄周边和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全覆盖。坚持把基本口粮田作为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对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农户进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实现搬一户人、退一块田、绿一座山。
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切入点,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变责任,认真落实十六字措施,退耕还林的事优先研究、资金优先安排、问题优先解决、工程优先推进,彻底扭转了延安生态环境恶化的被动局面。
截至去年,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同步建成基本农田379万亩、实施治沟造地51万亩。耕地少了,粮食产量不降,近10多年,全市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70万吨以上。退耕还林调优了农村产业结构,市(县)累计投入50多亿元,扶持发展林果业、棚栽业、养殖业,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万亩,产值超过100亿元,覆盖有劳动力贫困人口的34.9%。目前,120多万农民集体告别了“广种薄收难温饱”的历史,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去年的10786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延安已经消除了黄土飞扬,过去是“黄中找绿”,如今却是“绿中找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延安人民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和伟大创举,再现了新时代的延安精神。
(来源:秭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