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岁月里的精神血脉——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0周年回眸

11-19 12:33  

图丨秭归龙舟竞渡


图丨秭归归州艾叶发放


图丨秭归端午龙头下水


端午,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2009年,在国人期盼中,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10年的努力与实践,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熠熠生辉,这股流淌在岁月里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异彩纷呈、不失神韵地演绎,成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


成功入选,众望所归


时光回溯。2009年,好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举国欢腾,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传承几千年的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賽龙舟等。


秭归群众更为振奋,此次入选的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极具代表性的端午习俗组成,而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为申报材料首位,这也是秭归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在秭归,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与全国很多地区有相似之处:驱邪避瘟、祈求安康、庆贺夏收,又有独特之处——那就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这种纪念人们是由衷的、自发的,世代相传几千年,已经深深根植在屈乡民众心中,贯穿于节日习俗的每项活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延续千年的秭归端午习俗又有什么特色呢?在秭归,“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整整持续一个月之久。秭归人将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廿五分别称为“头端阳”(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大端阳”(传说五月十五是屈原投江消息传回故里的日子)和“未端阳”(传说五月二十五是神鱼将屈原托回故里的日子)。


节日期间,挂艾、食粽、辟邪、祈禳、祭祀屈原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竞赛和习俗贯穿始终,但又各有侧重:“头端阳”以祭祀屈原为主,“大端阳”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未端阳”则举行庆夏收、吃新面和稻场娱乐等游艺娱乐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有祭庙(亦即祭屈原,含祭龙头)、祭江(含招魂)、竞渡(含夺标)、回龙等四个程序,这是秭归的一大特色,也是与其他地方龙舟竞渡的最大区别。其中,游江招魂最为感人,古音古韵的招魂曲回荡在峡江两岸,苍凉肃穆,深情悠扬,极具感染力,引得峡江之滨观赛者万人相和。


创新传承,历久弥新


端午,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历史脉络;屈原精神,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历史源泉。


其实,屈原故里的人们始终用心用情传承着端午习俗,关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申遗和保护,一步一个脚印。2006年5月,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的氛围更为浓厚。2010年,秭归被确定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永久举办地。2013年,原文化部明确指岀,秭归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端午活动举办地。


实现了“屈乡特色、全国典范、世界影响”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让许多被遗忘的非遗获得新生,“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在时光流转里历久弥新——


在凤凰山、乐平里等4个端午习俗传承基地,在茅坪镇建东村、归州镇屈子街等6个重点端午习俗村,在分布于秭归全县各处的55个传习所,人们总会“遇见”记忆深处的端午味;


“走出去”,根植于这片文化热土,屈原故里的人们创作了民俗歌舞剧《大端午》,将一个内容丰富、风情迥异的端午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并让它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传承里有着创新,更多的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里焕发新生,峡江龙舟、柏木船、三闾刺绣等近百种与端午相关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在不断地被创新,成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活态传承的品牌;


“诗意”从来都是与端午紧密相随的。数百年来,在屈原出生地乐平里,骚坛诗社的诗人们,总会相聚屈原庙吟诗唱和。这一份浪漫,吸引着吉狄马加、余光中、余秀华等知名诗人汇聚在屈原故里,宜昌更是荣膺“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


融合发展,绽放光华


今年6月,屈原故里的人们成功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吉尼斯世界纪录,完成了对端午的国际化“代言”,真诚而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们的端午·世界的节日”。


如今,在屈原故里,端午被“打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古老传统节日与时代相融,被激发出更多的活力和新鲜感。


“美食嘉年华”“美食地图打卡”“我在秭归过端午”抖音评选等活动次第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情碰撞,端午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红”起来、“火”起来,吸引着人们前来“打卡”或“开抖”。


寻味《楚辞》,屈原美食研究院推出“屈原家宴”,循古法、再创新,开发100多道菜品,让舌尖的传承更有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来自屈原故里的饮食文化。


今年,独具风情与风味的“脐橙粽”惊艳了游客的味蕾,而这只是屈原故里人们将脐橙与端午结合的一个创新。秭归深挖柑橘文化,实现将脐橙榨干吃净“零废弃”,将特色产品远销国外。


走进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人们惊喜地发现,非遗剧场里饱含屈乡人热情的《大端午》正在精彩上演,屈原祠内导游讲解着发人深省的廉政故事,非遗展馆里传承人们创作着具有峡江特色的文创产品,屈原广场上研学的孩子们正高声吟诵古诗……

在多形式、多维度的展现中,端午更深入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语境,在日常生活中绽放光华,人们对于端午的节日文化记忆被唤醒,期望更深地了解与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屈原故里,在这里“玩得嗨、吃得爽”。据统计,平均每年有15万人次参加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5000多名群众参与了端午节活动的表演和体验,85万多游客来秭归参加了“我在屈乡过端午”旅游活动,端午习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来源:三峡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