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民歌是秭归民俗文化瑰宝,如秭归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薅草锣鼓2007年就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老一辈演唱者年岁已高,年轻人缺乏兴趣,民歌传唱者逐年减少。在今年非遗日到来之际,记者从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从2002年起,秭归就开展了民歌抢救性记录工作,十八年先后走遍秭归12个乡镇,拜访了500多名民歌传承人,收集了大量手稿,拯救秭归民歌4000余首。
诞生于田间的文化瑰宝
“阳雀开叫啊,把我吓一跳啊耶嘿,不是鸡叫醒来耶,希呼睡失觉…… 在秭归杨林桥镇响水洞村,今年72岁的向维平见到秭归民歌抢救专班时高兴地唱起了《阳雀叫起小姐忙》。“唱了一辈子民歌了,真希望秭归民歌能一直流传。”
向维平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土家族人,小时候家里穷苦,最常干的农活就是和母亲一起挖鱼腥草,秭归独特的民歌薅草锣鼓就是她在挖鱼腥草的田坎上学会的。“大户人家薅草,要把附近的农民都喊去打锣鼓,有时候鱼腥草薅不出来,大家就一起敲锣一起唱,场面热闹了人就有劲儿,几下就薅出来了。”向维平回忆,她小时候爱热闹,大人去敲锣,孩子们就跟着去,去得多了也学会了。薅草锣鼓是她14岁的时候和当地农民向启黄学的,师徒之间不举行仪式,喜欢唱就跟着唱。“那时候学民歌,就是师傅唱一句,徒弟跟着学一句,师傅说你唱的不对,徒弟就一遍一遍地唱,唱对了就学下一句。”
向维平说,在她的记忆里秭归农民人人会唱民歌。“那时候不叫唱民歌,叫喊山歌,要力气足喊得响。”下田种地要唱,红白喜事也要唱,可以说,民歌就是秭归山里人的情感交流方式。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秭归民歌跟随时代的步伐,歌曲内容更加丰富,也逐步从田间地头走上舞台。向维平说,解放后秭归民歌飞速发展,生产队经常编排文艺节目请她去唱民歌。她不仅唱“活”了采茶歌、凤沿楼等经典曲目,还收了十多位徒弟。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向维平受邀来宜昌演出,一曲杨林高腔喊得响亮,舞台下掌声雷动,让向维平至今难以忘怀。“没有年轻人学了,有时候大学生做社会实践,大老远来采访我,我就给他们讲我们的花鼓子、采莲船、高腔、五句子……但来他们只是来听听,真正学的人少。”向维平感叹,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愿意就‘把缸底掏空’。可学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她最年轻的徒弟也已经40多岁,有时她也会向徒弟们感叹:“你们要抓紧时间学,说不定哪天我走了,你们就没地方学了。”
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记录向维平的民歌演唱。(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抢救民歌工作刻不容缓
秭归民歌源于田间地头,最早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鲜活反映了秭归本地的社会生活。以向维平拿手的杨林高腔的为例,杨林高腔主要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田间劳作时自娱自乐,常常在户外演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3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对杨林高腔作了专题报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文化极大地冲击着秭归民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方面民歌传唱者年岁已高,年逾古稀者居多,另一方面民歌传承者锐减,尤其是年轻一代,受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等众多现代娱乐的影响,古老而又质朴的秭归民歌备受冷落。“年轻人觉得民歌太土太俗,现在40岁以下的人愿听秭归民歌者恐怕不到十分之一。”这是传承人在传承授徒过程中的感受。
抢救秭归民歌刻不容缓。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工作者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2002年,秭归加大了秭归民歌的抢救工作力度,一方面对秭归民歌记录整理和挖掘,加强秭归民歌文本记录和影像记录,先后走访全县12个乡镇,拜访了上百民歌传承人,记录了千余首民歌;另一方面推送优秀的传承人参加县、市级民歌汇演和文艺活动。在秭归县最重大的文化活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歌颂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秭归经典民歌《我哥回》作为文化节的保留项目,每一届都以不同方式呈现,就是为了让秭归民歌在新时期能够传承发展,焕发生机。2004年,由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而创作的《峡江船工号子》获全国第13届“群星奖”。
利用互联网推动传承创新
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介绍,开展秭归民歌抢救性保护不仅可以保存、利用、发展、弘扬民间文化,还可以宣传家乡,唤起人民的乡情,对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也有研究、参考价值。
今年4月,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组建专班启动2020年秭归民歌抢救性记录工作,或邀请传承人来中心录制,或跋山涉水走进乡村访古问今实地采访,深挖细酌,对秭归民歌进行搜集整理。
在杨林桥镇响水洞村,向维平先后唱起《皇帝来坐朝》《金酒杯,银酒杯》《雁老向南飞》《鲁班采茶,修起大宝殿》等十余首民歌,专班不仅逐字逐句记录下歌词,录音摄影,还询问了不少民歌背后的故事,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秭归民歌的内涵。
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表示,民歌不仅要“抢救”还要传承,要根据市场需求焕发新活力。民歌抢救性记录只是秭归民歌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一环,接下来,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心还将加大对秭归民歌的整理和挖掘,加强对秭归民歌的传承和传播,通过数字文化馆进行慕课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通过开展秭归民歌进社区、进校园等工作,推动广大群众参与。加大地方非遗传承发展、扶持政策等研究,激发全社会传承非遗的文化自信。结合秭归旅游飞速发展的优势,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民参与秭归民歌的传承工作,真正做到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飞 值班编辑:赵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