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宝的这个功能使用时一定注意!已有人损失上千元

07-21 09:03  

收到3000元

退回3000元

这么看是不是没毛病?

但市民杨女士

就碰上了这么件“怪”事儿

不仅到手的钱没了

还倒贴!


案件回顾


近日,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来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微信“亲属卡”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亲属卡限额3000元)。


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退还押金。杨女士随即按张某所说的步骤进行操作,向其赠予了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


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多条消费提醒,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随即报警。



整个案件最关键的点就在于“亲属卡” 为什么不法分子不使用转账、红包等方式偏偏要用这个功能?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这个功能行骗的?


什么是“亲属卡”


“亲属卡”是微信上线的一个功能,具有“代付”性质,最高每月3000元。简单来说就是他人消费,开通者买单。




图片来自于微信官方说明


不法分子怎样通过“亲属卡”行骗?


01混淆概念


案件中的杨女士就是听信了张某的一面之词,以为自己收到的是3000元押金,实际上只是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但在她的理解里,自己已经收到了款项。


收到“亲属卡”的页面



02自行解绑


杨女士领取“亲属卡”后,不法分子为了减少风险,会立即进行解绑,此时杨女士就算消费,张某也不需要对其进行“代付”。


对方解绑后你收到的页面提示



03要求退款


不法分子随后会以各种理由提出退款,并要求钱款“原路返回”,于是杨女士在张某的指引下,也为对方开通了“亲属卡”。


不同的是,之前杨女士接受“亲属卡”后并无消费,所以对于不法分子来说钱款分文未少,更不存在支出了3000元的说法。但是当杨女士成了代付方后,张某立即利用“亲属卡”功能多次消费,刷爆额度,使得杨女士损失了2980元。


如何设置和检查“亲属卡”?


操作步骤:打开微信【我】——【钱包】——选择【亲属卡】——点击【赠送亲属卡】——选择赠予类别和人即可。



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相当于默认替对方的消费买单


务必谨慎开通不仅如此以下这些手机功能功能也要谨慎开启


一、支付宝、微信【免密支付】


手机对着收款机只听“嘀”的一声,就结束了整个付款流程,但生活中因免密支付被盗刷的事件时有发生。及时关闭不需要的自动扣费、解绑使用频率较低的免密支付是关键。目前,大家使用频率较高的自动扣费和免密支付,大多是通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来扣费的。


支付宝操作方法


登录支付宝——点击【我的】——右上角【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下方可以查看与免密支付签约的其他软件,点击即可选择是否需要关闭。





微信操作方法


登录微信——点击底部菜单【我】——【支付】——点击右上角的【···】——【自动扣费】,其中会列明所有自动扣费的服务,如不需要可选择关闭服务即可。




二、USB调试


大多数安卓手机都有USB调试功能,这相当于给手机开放了一个接口,很多刷机达人能够利用这个接口体验到更多的功能。不过,开启了USB调试功能,意味着手机自身的“保护性”便相对差了一些,存在着隐蔽的风险,手机绑定的账号信息等很容易被各种应用随意调用。操作如下:点击设置——系统——关于本机——连续6次以上点击版本号——进入开发者模式——返回系统页面——开发者人员选项——USB调试,选择“关闭”即可。



三、附近的人


微信“所在位置”功能可以跟朋友分享你在哪儿,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建议大家发朋友圈时慎重显示位置信息。微信“附近的人”也可定位到你的位置,建议关闭此功能。操作如下:打开微信【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附近的人】,点击即可关闭。





四、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


一旦开启了这项功能,即使不是微信好友,陌生人也可以查看你的相册,瞬间暴露隐私。操作如下:打开微信【设置】——【隐私】——【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点击即可关闭。



五、敏感权限


用户安装应用时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



六、自动登录


登陆支付软件时,取消“记住用户名”、“7天内免登录”等设置。一旦手机遗失或落入他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尽量避免“一码走天下”,使用数字、字母、符号组合的密码。


七、公共场所的WiFi

在公共场所时,如果WiFi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手机会不断向周边进行搜寻,一旦遇到无需密码的热点就会自动进行连接,存在被钓鱼的风险。


八、蓝牙


一些病毒会伪装成文件形式通过蓝牙强制传播,造成手机通讯录、照片、信息等功能异常。甚至会被强制安装流氓软件,读取用户隐私信息。不使用蓝牙时应及时关闭。同时,在连接蓝牙时设置密码,拒绝一切陌生文件传输。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罗梅 值班编辑:周小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