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屈原故事 传承屈原文化
屈原出任楚国左徒,同窗好友邻里乡亲纷至沓来,或讨官觅职,或求金索银,屈原分别为他们送上了种子、镰刀和锄头,寓意只要人勤地不懒,凭着勤劳的双手,一定可以过上好生活。众乡邻恍然大悟,感谢屈原送给了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并表示一定不辜负左徒大人的期望,要用勤劳的双手过上好生活。
金粳稻
屈原任楚国左徒期间,深受怀王信赖。他提倡“举贤授能”,所以经常访贤纳士,以期振兴楚国,大治天下。
据传有一次,屈原回到他的故乡归州取贤,却不料这次荐举煮成了“夹生饭”。屈原被难住了,夹生饭吃了要坏肚子,录用了不实小人会坏国事,这可怎么办呢?
原来荐举结束、登录成绩的那个晚上,屈原和他的助手发现五百多名应试者中,竟然有九十九人成绩相同;有一人稍差一点,名列第二。也就是说,第一名加上第二名,正好一百人。
屈原满腹疑惑:“是归州人才济济,还是有人作弊呢?”他来回踱着方步,苦苦思索,不觉夜过三更。这时,毫无睡意的屈原索性坐下来仔细查阅文卷。忽然,他想起一桩事情:前天晚上自己拟定文题时,一群曾经教过的学生前来拜访。是不是自己疏忽了,被他们中间的小人看破了题目呢?也许根源就在这里。
屈原陷入两难之中。是宣布此次荐举作废,还是把这一百名全都举荐上呢?作废吧,会失信于民;全录取吧,又良莠不齐。屈原冥思了许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赶紧叫人去准备两升最好的谷种,自己和助手就一起动手撰题榜单。天刚放亮,一张金榜就被张贴在了归州府衙大门口,榜上题写着一百个人的姓名,榜后还写道:此榜乃为初荐,复荐于明日巳时进行。
九十九个头名看了榜单,真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名题金榜,光耀一时;愁的是明日复荐,难以应对。他们盘算着不管如何,“临时抱佛脚”也要抱他一抱,于是归州城内出现不少挑灯夜读的读书郎。
复荐之时,九十九个头名一大早就带着文墨包袱来了,只有第二名迟迟未到。直到择贤快开始时,才见一个青年农夫,脚穿麻耳草鞋,头包淡青长巾,满脸流着热汗,匆匆忙忙地赶来。他就是榜上的第二名昭汉。这时,九十九个头名都投过鄙夷的目光,看着这个乡巴佬发笑,屈原却要昭汉坐下先喘一喘气,好好歇会儿。
看见人到齐了,屈原上前几步,大声说道:“现在正是谷雨时节,你们一人带点谷种回去,秋后来这儿交卷,谁收的子实最多,谁就复荐过关。”屈原话音刚落,马上有助手提着早已准备的谷种,现场发给每人各一百粒。九十九个头名都非常奇怪,暗想:这是一种什么荐举方法?大家接过谷种,收起包袱,议论纷纷地走了。
空空的府衙只剩昭汉一人还看着摊在手心的一百粒谷种愣愣出神,他好像发现谷种里有什么奥秘一样。屈原走到昭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的文章不错,很有见地,取第二名你怎么想呢?”
昭汉诚恳地回答道:“大人,我的名字能上金榜就很不错了,平时忙着稼穑农事,抽空学的一点文章,实在是才疏学浅啊。”
屈原说道:“快去吧,秋后看你的本事了。”
昭汉向屈原施礼作别,这才离去。
春去秋来,交卷的日期终于到了。九十九个头名请人背筐提篮,带着黄澄澄的稻谷,一路谈笑风生,胸有成竹地来到归州府衙。只有昭汉闷闷不乐排在最后,手里捧着一只孤伶伶的小土钵,站在一个最不显眼的角落,似乎心情非常沉重。
助手们分头检验着每个人的收获,并将谷粒的优劣和数目一一记录在册。屈原看着这金灿灿的稻谷,心中很不是滋味。后来,谷子越堆越多,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终于,九十九个头名都验完了,昭汉这才默默地捧着那只小土钵走了出来。
还没等屈原和助手们查看,满堂的人们哄然大笑起来。这轻蔑讥讽的笑声,分明是取笑昭汉“庄稼人不会种庄稼”。
一看昭汉的收获,屈原却眉峰一挑,喜色堆满了脸颊。“收获子实多少?”
“九百九十九粒。”昭汉坦然答道。
屈原又道:“有谷舂得出米,有话讲得出理。能收获这九百九十九颗谷粒不简单啊,你能把过程给大家讲讲吗?”
昭汉说:“大人,我把您发的一百粒谷种带回家,细细地挑选了几遍,发现其中九十七粒都已失去生机,只有三粒可以作种。接着,我守着三粒谷种,育秧、插苗、保水、施肥、锄草、治虫,丝毫不敢马虎,可到最后还是只结了这九百九十九粒。乡亲们都说:‘昭汉,虽然你尽力了,可就收获了这么点子实,复荐还是免了吧。’可我怎么能失信于大人呢?所以,就硬着头皮来了,请大人验看!”
屈原激动地捧起小土钵说:“昭汉,你真是一个诚实的人啊!你的品格像芝兰一样芳香,像这稻种一样经得起考验!”接着屈原当众宣布,昭汉是此次当选的唯一贤才!
九十九个落选的人懵了,异口同声地问道:“大人,您不是说过,谁的子实结得最多,谁就复荐通过吗?我们收获的谷粒都有成千上万,为什么昭汉反而获胜呢?”
屈原气愤地回答道:“那要问问你们自己,你们这成千上万的子实里,有几粒是我发的金粳稻种结出来的?”
九十九个人听了屈原的反问,个个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原来,屈原所发稻种每一百粒只掺进三颗能生长的金粳稻种,其余九十七粒都经过高温蒸煮失去发芽生机。屈原就这样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复荐试题,也录用了一个贤能兼备的人才。
从此,金粳稻的故事在归州世代流传,而金粳稻也被叫做“诚实稻”了。
(来源:秭归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郑红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