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
常建山,男,新疆库尔勒人,2016年6月大学毕业后,9月进入秭归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同年12月,作为扶贫工作队员赴磨坪乡送甲山村驻村扶贫至今。
转眼间,到送甲山村驻村工作已近三年。三年前,带着组织和单位领导的嘱托,带着对农村陌生环境的新奇,带着对驻村工作的热情,我来到了磨坪乡送甲山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驻村干部的转变。回首走过的扶贫路,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不影响我坚定向前的步伐,我有过失落、有过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
送甲山的夜
送甲山村群山万壑环绕四周,远离县城,刚来村里时,条件很艰苦,村委会的生活用水需要我们去河里挑;冬天基本只能靠加衣服来抵抗寒冷;通往各组的路大部分都是土路,下队常常伴着晴天的灰尘、雨后的泥泞;因为我是外地人,语言不通,下队入户和老百姓交流只能加上手势动作,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更是个门外汉……我的扶贫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送甲山村的夜,深山之中,山大人稀,这里的每个夜晚都极其静谧,让刚到这里的人们会不由的想家。下雨的夜里,远处山上几处灯火也会早早熄灭,黑暗覆盖了一切,一种无尽的寂寞会袭向你,起初会让人窒息,然后会慢慢缓解,这个过程既新奇又有挑战性。我知道这正是在和自己相处的样子,会狼狈也会有意义。晴天的夜空,我们终日在忙碌,还记得你有多久没见过星空了吗?
送上一张亲自拍摄的送甲山村星空,欢迎大家来村欣赏。仰望星空,会有种很崇敬的感觉。无数个夜晚在这里度过,见过它的迷人,也见过它的冷峻和包容,厌烦它又喜欢它……
一杯桂花茶
扶贫路上从来都少不了感动。农村是一个大课堂,我常常为贫困户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随着驻村工作时间增长,我越来越能真切感受到贫困群众的冷暖疾苦和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我也遇到了很多为了摆脱贫困竭力拼搏的贫困户。
已到耄耋之年的谭明秀老人,丈夫、儿子早年去世,今年1月份儿媳又因病去世,留下了两个年龄尚小的孙子孙女。老人承受着亲人离世的悲痛,又毅然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担。老人在田里种了土豆、玉米、红薯,在田里劳作的佝偻之躯如同山一般坚强。老人喜欢喝桂花茶,家里的桂花茶永远是那般香甜。院子里有棵挂花树,是谭明秀奶奶多年前栽的,每年秋天,她都会把桂花花瓣收集起来。家里来了客人,不管多忙,老人总要泡上一杯桂花茶来招待客人。接过老人手中的桂花茶,注视着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那一刻你一定会知道,谭奶奶该是有多坚强……这一杯挂花茶几乎伴随了老人大半生,清香甘甜,凝聚着劳动的汗水和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扶贫小分队
要说工作这些年和谁待的时间最长,不是父母、不是亲人、不是爱人,不是检察院里的同事,而是我的扶贫小分队——送甲山村“两委”。
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回顾往事,我们一起熬夜加班、一起迎接各级检查、一起在雪地上摔得跤、一起在村委会打的点滴、一起在漫山遍野铺设水管、一起见证着送甲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经历,是磨砺,是可以讲给我们孩子听的故事。我们在这里日夜坚守所做的事,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为我的小分队感到骄傲和自豪。
感恩三年的驻村扶贫经历,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我会永远铭记这段经历,学说正宗的秭归话,学做淳朴的农村人。以后的时光,我将把脱贫攻坚作为增长见识、服务群众、提升自已的一个新起点,始终坚定一颗忠诚、敬畏、淳朴的赤子之心,始终牢记不惧急流险滩、持续攻坚克难、甘于乐于奉献的誓言使命,脚沾泥土、耳贴大地,从一点一滴入手,以一步一个脚印为证,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传递下去。
(来源:秭归检察)
责任编辑:肖飞 值班编辑: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