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丨践行“两山”理论 青山变成金山

02-04 18:09  


秭归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十三五”期间,秭归积极探索“两山”理论实践,逐步将丰富的生态资源变成绿色财富,生态高颜值助力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1月28日,两河口镇谭家河村三组谭远锦的核桃园里人头攒动,县林业局组织的核桃技术专家又来给种植户送技术了。谭远锦说:“以前是没技术,看着挂果很多,但是到收的时候就没了。技术方面我们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我们得到了收益,在市场上好销售。”


谭家河的王德军是“元老级”核桃种植户,从2004年开始他就发展了5亩核桃。早些年由于管理粗放,基本没收益。近几年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核桃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20亩,今年的核桃产量达到2吨,收入超过5万元:“我每次坚持培训不掉户。现在核桃产量翻了10倍,收入也相应翻了10倍。”


同村邻居贾学海看到有人通过核桃科学种管,发展得越来越好,也积极学了起来:“我们看到别人在核桃产业方面挣到了收入,才积极参加核桃技术培训,开始学技术。科学管理了以后我们肯定要赶上,还敢说在三五年以后赶超他们。”村主任谭光波说:“这几年林业部门给我们村技术指导和支持、配套,2020年我们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00万元以上。”


为了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县林业局研究出台了降本增效省力的核桃周年管理技术,彻底攻克了核桃不挂果、不保果、产量不高的技术难关。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培养了一批本地骨干技术员和优秀的农民专家;强化示范园建设,重点示范园产量连年翻番,部分丰产园亩产达300公斤以上,全县核桃产量年均增产30%以上。

为了让核农既增产又增收,县林业部门已经连续三年开展核桃青果推介活动,培育核桃青果消费市场,扶持核桃营销市场主体,解决核桃市场销售问题。从2004年以来的十多年里,秭归县抢抓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机遇,累计发展核桃22.3万亩。近年来,全县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核桃产业逐步由盲目粗放式管理转向科学规范化管理,效益逐年提升。2020年全县树龄8年以上的核桃树基本实现了全面挂果,其中丰产园达到2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000吨。这一喜人成果正是得益于秭归积极探索“两山”理论的实践转化。


县林业局表示,绿水青山本身就有含金量,秭归林业资源丰富、保护成效显著、产业特色鲜明、转化典型突出,持续改善的林业生态环境不仅给咱们秭归的群众带来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成了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除了核桃以外,秭归县还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脐橙、茶叶等经济林,全县建设林果基地75万亩,人均2亩,产值突破50亿元,人均13800元。林果业产值过亿元的村达5个,秭归县成为全国唯一个一年四季产鲜橙的地方,脐橙、茶叶、核桃等农产品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黄金果”“黄金叶”。截至目前,秭归林地面积268.5万亩,森林覆盖率79.6%,森林蓄积量995万立方米,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7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37个。


沿着芝茅路上下能逐一游玩三峡大坝、屈原祠、九畹溪漂流等景区,为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秭归县将3.5米宽的芝茅路改造扩建成双向的旅游公路,已陆续在公路沿线栽种法桐、金叶水杉、女贞、银杏等十余种绿化苗木共计2万余棵,把“树围绕旅游栽”的理念融入其中,集中资金、项目对重要通道节点进行景观打造,提升了绿水青山的颜值。秭归还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组织开展“增绿添彩 秀美家园”活动,通过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山水资源禀赋,让绿水青山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2020年,秭归县接待游客701万人次,居全市前列,旅游综合收入66亿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重要节点打造,呈现连线景观效果,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底,秭归也正式成为全省七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创建单位之一。未来将进一步打造“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的示范样板,进一步打造林业产业发展集群化、特色化、精品化的示范样板,进一步完善“两山”转化体制机制,着力凸显金山银山“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秭归“两山”理论实践过程,逐步补齐了生态短板,全力增进了生态福祉,续写了“两山”理论新篇章,描绘了美丽秭归新画卷。


(来源:秭归融媒)

责任编辑:肖飞  值班编辑:郑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