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象部门分析
今年5月1日到9月6日
秭归县降水严重偏少
气温异常偏高
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和高温热害
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旱形势
秭归县各乡镇干部群众
不等不靠、多措并举
保供水、保生产
全力以赴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茅坪镇:干群联动多措并举抗旱保收
茅坪镇镇、村积极调集物资,全镇共投资20万元,配置抽水泵7台、架设水管10条5300米,有效的解决了1000余户3000余人的饮水保障问题。在建东启动喷灌设施抗旱400亩;在陈家坝对新定植的茶园进行水车拖水抗旱80亩。通过引导,全镇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旱热潮中,全镇抗旱面积达到1.5万亩。镇政府组织26个小分队100余人到各村指导抗旱救灾、旱情统计等工作。
屈原镇:干群共商共谋共同抗旱
8月27日北峰村下石爬村落村民全体参与,共建水泵房,铺设饮水、柑橘园抗旱自救管道400米。8月30日西陵峡村委会连夜维修西陵峡村主要供水管网水泵,保障安全饮水和抗旱救灾有序开展。8月30日链子岩村现场查看供水设施,确定四条电缆及抽水抗旱线路。
屈原镇还组织送水车辆对北峰村张家坡上村、永定居民点、屈原村、仙女坪村等重点缺水区域送水。据了解,目前全镇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起抗旱救灾,与群众一起找水源架管道,共同抗旱。
归州镇:干群同心携手抗旱
长期高温天气导致了极少数群众饮水困难,归州镇组织送水车2台,送水到村落65车次,切实保障了白果园村、贾家店村和盐关村受灾严重地区的人畜饮水安全。
全镇启用新建蓄水池200立方、泵站2座。对全镇水利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目前已维修取水口3处,维修集中供水设施5处,维修水厂1座、维修管道5000米。
归州镇农技专家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宣传推广喷灌、滴灌、盐水加石灰水微喷滴灌、粘贴防日灼贴纸等抗旱技术。目前,全镇累积建设抗旱设施达1500余个,通过抽水灌溉、引水灌溉、拉水灌溉等方式,累计补灌2.36万亩。
归州镇供电所开启抗旱扩报装“绿色通道”,积极回应老百姓的抗旱报装需求,目前已开通抗旱线路5条,新建抗旱台区96台,满足了1818户农户的抗旱需求;提前开展增容改造,目前已提升了2台变电站的容量;认真解决用电高峰期电压不足的问题,新增供电台区5个,增容改造变压器11台;实施“零点检修”工程,每天晚上12点以后开始检修用电设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的用电需求。
水田坝乡:抗旱脚步不停歇 共同缔造加油干
水田坝乡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人畜后灌溉”原则,科学调度水库水源,管好用好现有库存水量;目前全乡已发放应急水管7.2万米,安装电能表453只,新增、更换变压器8台1500千伏安,架设10千伏线路8千米、低压线路15千米;各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带领群众寻辟新水源39处,发动群众1650人次,筹工筹劳协助施工队架设引水管道;群策群力疏通灌溉水渠5条,为2.1万亩柑橘园旱情“解渴”;通过村村响、微信群、入户走访、村落夜话等形式宣传抗旱减灾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用水、节水意识。
为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实时调动3台应急送水车,成立送水志愿服务队,高度关注孤寡老人、偏远户、集中安置点、监测户等弱势群体生活用水,为个别缺水村落和单户水池送水,保障生活备用水源持续供应,守牢安全饮水底线。全乡已不间断送水71天,送水到村落180余车次,党员干部用小车、摩托车送水累计350余台次。
泄滩乡:干群同心齐抗旱 自力更生谋发展
泄滩乡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村落,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发动群众继续发扬不等不靠的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发动群众继续采用从长江及其支流泵水的方式,对柑橘进行灌溉,最大限度保障产业发展;组织动员群众共同参与寻找新水源,采取政府投入物资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架设管道,维修沟渠、管道,确保人畜安全饮水保障;加强电力巡检频次,确保抗旱用电稳定,并积极向上对接,加强项目投入,增加抗旱专变。
沙镇溪镇:众志成城抗旱保民生
沙镇溪镇宣传引导群众采取拖水、泵水等方式进行生产自救,最大限度保果保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自行拖饮用水,特殊困难群体由村统一运水,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新建9处免费取水口,方便群众取水,后期还将因地制宜新建临时取水点。党员带头,群众不等不靠,自发穿山越岭,积极寻找新水源,截至目前镇内共开辟新水源12处。启动水库应急管理预案,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将3座水库储水作为备用水源,仅限于生活用水,做好打饮水抗旱持久战的准备;积极争取增加电力台区配电容量,同时对镇内现有电力台区资源进行排查整合,盘活闲置电力资源投入抗旱保收。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性地指导群众落实节水灌溉和科学抗旱保墒措施。
两河口镇:多举措保障旱期用水
针对用水饮水困难的户,两河口镇多村采取送水到家的方式来保障群众用水。其中,太坪村投入资金0.75万元用于购置水罐,运水到户38次。二甲村组织送水队伍三次,为21户62人暂时解决用水困难。高桥河村积极协调,为集中安置点和分散特困独居老人送水40余次。
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地,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一起召开屋场会和村落夜话研究寻找水源事宜,高桥河村寻得新水源地6处,土珠庙村群众沿黄岩河、太平河自行架设水泵36处,管道26000米,用于柑橘产业抗旱。
8月29日,为保障旱期用水,减少水源在渠道中流失损失,太坪村村民自发对老龙洞水渠进行渠道维修。9月6日,为了保障群众生产自救,经镇水利部门到各村研判,在两河口镇集镇和部分村确定免费取水点,并且提供取水设备和取水用电,供群众应急抗旱使用。
据统计,两河口镇全镇共架设管道30400米,农户个人架设管道17000米,共寻找水源地16处,为543名群众送水,抗旱面积9800亩。
梅家河乡:践行“五共”理念 干群合力抗旱
梅家河乡积极向上争取抗旱资金30万元,从八家子沟架设管道9000米至龟坪河村方天垭水池,建成后将缓解龟坪河村、三掌坪村、水田垭村、谭家岭村缺水问题。梅家河乡派出所安排消防车上门为45户缺水群众累计送水20次,共计60余吨水。
鲁家湾村发动党群力量,利用2台大功率柴油水泵疏通水源,缓解村内旱情,驻村工作队积极向帮扶单位汇报,已争取3万元用于购买抗旱设备。郑家岭村召开村落理事长会,协商制定沼液吸污车抗旱工作方案,巧用吸污车抽水72方,注满了村内5个水池,有效缓解旱情。
京丈坪村村民自发寻找应急水源,修建应急水池,铺设管道,解决目前村内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王家坡村群众自发筹集资金15000元,购买2600米水管,共同出力,架设2条水管,成功解决300亩柑橘园的灌溉问题。龟坪河村志愿者齐心协力拉水管,架水泵,用铁桶搭起临时取水口,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磨坪乡:发动群众自救 节水抗旱保收
磨坪乡组织群众寻找水源,新架设抗旱水管5条15000米,广辟水源,做到应引尽引,应蓄尽蓄,新建龙潭坪、天井坪等村泵房4处。
全乡自7月10日起累计送水120车500方,及时解决局部饮水困难群体及弱势群体2000余人次的饮水困难,同时为每村采购配送0.5方储水罐4个,累计48个,提前解决饮水困难群体拖水不便的问题。
针对伏旱连秋旱的极端严峻形势,磨坪乡计划利用磨坪水库、升坪水库现有蓄水量,新增饮水管线13处3.6万米,新增扬程200米水泵18个,新增储水罐34个,确保每个村落有1个储水罐循环利用,每村拟发动社会车辆4台,采取以奖代补措施为特殊困难群体结对送水,共度难关。
郭家坝镇:筑堡一线抗旱自救
郭家坝镇充分发挥商会作用,组织华新水泥(秭归)有限公司、宜盛石料有限公司、湖北大康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参与,统筹全镇12辆应急送水车,累计送水147车次,累计送水供应1888人,确保了特殊困难人群的饮水安全。
全镇7台固定泵站全部投入运行,新增设5台泵站(卜居 烟灯堡 邓家坡 柏杨坪 楚王井)完工3处,2处在建,满足泵站周边群众饮水和抗旱的用水需求。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在长江边和童庄河流域为百姓建设免费取水口10处,日供水4000立方米以上。
全镇累计投入抗旱劳动力13000多人,累计投入机动抗旱设备4051套台。
九畹溪镇:不等不靠积极自救
桂垭村党群同心齐发力,村委会购买水泵水管,柑农自发运水到田到户;水泵压力过大破裂后,村民连夜开展紧急维修,确保水源不断。九畹堂村农户积极自救,各村落理事长联同群众进行水池打捞清理,村民购买水管引来山下长江水,为柑橘田“解渴”。在全镇送水车全部出动车辆紧缺情况下,九畹溪村村民调动各类车辆,不间断运输桶装水上山,全镇村民坚持自救和互助互救,自觉主动执行分时段供水措施。
据了解,目前共计1137名群众参与抗旱自救,通过农用车送水88车,有力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难题。九畹溪镇现有集中饮水工程252处34742方,单户工程1852口37040方,泵站2处及峨眉山集雨场3处3200平方米,仙女堰塘40000方,正持续不间断为全镇提供人畜饮水。
杨林桥镇:干部群众齐上阵 抗旱供水保民生
杨林桥镇各联村干部积极响应,下沉到村指导抗旱保供水,巡查供水管网、广泛寻找水源。镇政府筹集资金35万元,用于建设水源工程和取水口,发动群众投工开挖管槽。组织金能水电、板桥水库库存6万方水,利用渠道为响水洞村、杨林桥村供水,同时组织鼓锣坪水厂限时分区供水,协调各村分时段供水或在别村调剂水源。对于老弱病残等重点弱势群体,实行人盯人措施,镇村干部一对一拖水送水到户,发动养殖大户自行拖水保障养殖用水。同时充分动员和发动群众抢收保种,在9月25日前开展秋播以油菜为主的抗旱育苗工作,确保秋播面积和质量。
目前,全镇14个村新开发水源10处,新架设管道23820米,购置抽水泵10台,保障应急用车4台,建设集中供水工程70个,解决了14个村5769户、16407人的饮水难问题,分散供水3056户、7006人,已发放油菜种子20254袋,油菜大村抗旱育苗样板田四处35亩。
素材来源:各乡镇、郑家裕
责任编辑:肖飞 值班编辑: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