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四会”典型案例 | 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村落小舞台 新风大气候

07-08 09:04  

陈家坝村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南部,地处三峡大坝坝上库首、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点区,全村版图面积4平方公里,辖13个村落,户籍人口999户2742人。近年来,陈家坝村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搭台、群众唱戏,深入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活动,促进全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获得“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生态村”“全省平安湖北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村”等荣誉。


图丨美丽陈家坝村鸟瞰图



一、背景介绍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曾是全国832个贫困县之一。广大群众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一度出现“上热下凉”现象,党员干部紧锣密鼓,干得“热火朝天”,群众却“无动于衷”。主要原因为:一是山大人稀,政策宣传难到位。陈家坝村村民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使得村民会议召开难度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村基层组织在服务村民时常常出现“数十里大山场,跑断了村干部的腿,堵不住村民埋怨的嘴”。二是村落差异,村民利益难相关。村民议事考虑的大多都是自己身边的既得利益,对村内其他地方无关自身利益的事项往往缺乏参与协商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得意见难以统一,矛盾化解不及时。三是需求多元,村民意愿难一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其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使得村民之间难以自发达成共识,村民共同利益难以形成,实际工作中村民的合理愿望有时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为此,陈家坝村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结合“幸福村落”建设,开辟议事协商新路径,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打造文明乡村新样本,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筑堡强基”引领新风之魂。


陈家坝村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依靠群众”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纵向健全以“村党组织—村落党小组—党员”为主线、“村委会—村落理事会—村民”为轴线的“党建引领、双线融合、三级架构”组织体系。横向健全党组织居中引领,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环绕聚合的组织矩阵,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向村落一级延伸,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与村落自治效能,构建了村落党建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机制。


(二)“幸福村落”夯实新风之基。


自2012年起,陈家坝村开始探索“幸福村落”自治之路,将过去的5个村民小组划分成13个村落,民主推选54名“两长八员”(党小组长、村落理事长和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环卫员、调解员、管护员、张罗员、监督员)。构建了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村级议事协商委员会和村落议事协商小组两级民主协商、N个村民共同参与的“1+2+N”议事协商体系,实现了“有话大家说,有事共同做”。以村落为单位,开展“六小”(建设小广场、设立小院坝、搭建小平台、配备小器材、培育小队伍、组织小活动)村落文化建设,确保群众议事有场所、娱乐有地方、健身有器材、宣传有阵地、活动有组织、指导有人才,变“大水漫灌”为“涓滴细流”,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图丨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咏会活动


(三)“共同缔造”锻造新风之骨。


陈家坝村通过民主议事协商,决策共谋聚民意,发展共建集民力,建设共管汇民智,效果共评显民主,成果共享聚民心。采取“群众提、夜话议、大家定”的方式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落公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家风家训等移风易俗内容,抵制低俗、铺张、迷信等不文明操办行为。积极倡导有条件家庭红白事不收礼,升学宴、乔迁宴等不操办;婚丧嫁娶、添生、生日宴依照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有关规定实行控办。通过党员带头带动村落群众主动践行,2022年,新孵化“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和“村民书画社”3个社会组织。组建村落共管小组、共评小组,始终以群众评判作为最严评判,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建立“领责任、领事项、领区域、领路段、领设施、领积分”六领机制,建立起“党建领航、党员领责、骨干领跑、村民领分”的积分兑换激励机制,累计兑换积分1.3万分,群众由“旁边看”转变为“自己干”。受益农户出资出力、让地让利、投工投劳,完成茶园品改119亩,17户村民无偿让地2.26亩,节约资金10.85万元。


(四)“群心民意”齐享新风之果。


陈家坝村聚精神之源,积极开展“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文明乡风”添彩美丽乡村。通过政策大宣讲、氛围大营造,倡导立“脱贫致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上进、向善向美”等五大志向。通过柔性引导、刚性约束,倡导改“铺天盖地人情风、好吃懒做等靠要、断恩忘义不孝顺”等十大陋习。建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改变“人情陋习”。成立道德理事会,推行孝道“红黑榜”,改变“弃老陋习”。通过文化涵育、典型选树,倡导树立“忠、孝、勤、和、诚、洁、德、礼、俭”等九字新风。评选“最美庭院”5户、“最美公婆”13个、“最美婿媳”13个、“最美志愿者”5名,实现净化乡风润物细无声。


图丨陈家坝村开展第五届“爱老敬老”主题表彰活动

三、工作成效


(一)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发挥。


通过健全党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延伸党的组织触角和工作触角,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组织在村落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小组组长在“两长八员”队伍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无职党员在村落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外出党员在服务家乡中的表率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为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乡村公共事务和公益设施建管更加有效。


“一约四会”作用充分发挥,“村落公约”“一事一议”不断规范,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充分保障,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实现“共建设、共治理、共享受”目标。通过村落“大家庭”,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有效推动群众回归群体、个体回归集体,为专项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齐心共筑美好家园。


(三)乡村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更加浓厚。


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刹住了人情风、抵制了铺张浪费,良好家风家训广泛传承,殡葬改革全域火化,移风易俗不断深入。群众广泛参与,“五共理念”普遍形成,“立改树”活动效果明显。


图丨陈家坝村老年协会开展“殡葬改革”知识宣讲活动


(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提档升级,茶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结合本地特色产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做足“旅游+”文章,丰富了餐饮、民宿等产业形态,促进了村民增收。全村有高标准丰产茶园2000余亩,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2000元。


图丨村志愿服务团队帮助茶叶生产

四、经验启示


第一,找准有效载体是关键。着眼专项治理,围绕怎样把群众组织起来,以“幸福村落”建设为载体,以“小村落大能量村落志愿联盟”为纽带,以动员群众参与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形成“一花带动百花开”的生动局面,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让群众全面参与进来、把群众思想凝聚起来,为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堡垒。


第二,发动群众参与是根本。“共同缔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充分依靠群众,找准群众兴奋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主动走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群众声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到群众堂屋开展政策宣讲、在群众院坝开展“村落夜话”、从群众身边选树先进典型,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让群众在参与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加强基层自治是基础。依托“幸福村落”建设,把乡村社会治理的末梢延伸到村落,让村落成为最基础的自然单元。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培育现代乡村治理的公共理性精神和契约精神,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畅通议事渠道,让村民议事协商成为常态,乡村治理基础得到夯实,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责任编辑:韩晓晴 值班编辑:向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