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政治学发展40年暨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在秭归成功举行

08-27 08:50   网络与新媒体中心

8月23-24日,由湖北省政治学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与秭归县民政局承办的“湖北政治学发展40年暨乡村振兴与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在秭归县举行。



23日上午,根据会议安排,在实地考察单元,与会人员前往茅坪镇陈家坝村和建东村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中的有益经验,并就“村落自治”和“幸福村落”及“二长八员”制度进行考察调研。



23日下午,在学术研讨单元,由第九届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郝亚光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邓大才教授对秭归县委县政府给予本次会议大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回顾了在秭归的调研经历和对秭归基层治理工作的认识。同时他提出了对政治学科建设三点思考,即学科未来的建设方向应“小而高贵”;二是目前国内政治学还存在研究内容、方法、队伍和效用上的困境;三是今后湖北省政治学研究应在巩固原有田野调查、实证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树立学科边界意识、实现实践问题的学术表达并以丰富的实践和调查资料建构出对中国实践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学理论。


黄颂教授深刻回顾了其导师徐大同教授的治学与教学轨迹,勉励会员们应以徐大同教授为榜样,不断深入挖掘理论问题,聚焦中国实践,共同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在开幕式结束后,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并进入主题发言环节。秭归方从背景动因、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等四个方面对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进行全面的剖析;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幼华教授就协商民主的价值内蕴、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现实困境、协商民主在村民自治中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村民自治需要协商民主”这一理论命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田祚雄副研究员从乡村振兴面临的两个困境入手,提出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凡义教授以湖北E市为个案,从政府、律师、农民三者关系进行分析,阐释农村“律师三进”的运作机制与现实两难,指出“律师三进”是“第三方治理”理论的有效应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郝亚光副教授以政治学视角分析河长制,借用框架分析理论,提出河长制是共识动员下政府和社会共治的论点。主题发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副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丽教授做总结点评。


24日,会议进入分论坛讨论环节。在乡村振兴分论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张大维副教授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具有糅合互嵌与接续的复合关系,并提出二者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具体路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侯立老师以鹤峰县的扶贫实践为例,提出以高校为资源,精准扶贫为载体,通过驻点帮扶、社会调研、公益众筹、支教服务四大路径助力脱贫攻坚。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学兵博士基于时代背景,分析了当前农民主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通过重振乡村经济活力富裕农民、重建乡村合作动力组织农民和重塑乡村文化魅力凝聚农民三大举措重构农民主体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董帅兵博士以“区域”和“村庄”作为乡村振兴的调查和研究单位,提出党建引领与区域优势相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破解现实困境。彭茜博士以河南省新蔡县脱贫攻坚经验为例,指出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城乡统筹等方式,将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脱贫攻坚微观政策相结合,实现了整合式治理,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秋林提出目前文化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今后需实现乡土文化的接续与重构。论坛由武汉市社科院政法所田祚雄副研究员做总结点评。


在“地方治理”分论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副教授以“平台—政府—民众”为评估框架,阐述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状况,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民众沟通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提升政府与民众沟通水平的相关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张欢硕士和施美毅硕士分别就基层信访的责任传导机制和信访稽查制度的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发言。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周珊博士以宁夏吴忠市为例,通过梳理贫困对象叠加享受扶贫政策的现状,提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走向更应注重社会公平。会后,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盛开教授进行了总结点评。


在“基层治理”分论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贺海波副教授详细分析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动力机制的来源及其对村民自治单元的作用机制。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兴军老师认为文化嵌入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现实路径。湖北科技学院栗建伟老师以鄂南民间群体性乐舞为例,深入分析了鄂南民间群体的宗族性特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李华胤助理研究员以“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为视域,系统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与转型路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张露露博士通过案例比较与问题分析,展现了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图景下的完整全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李杰老师以“行政-自治均衡”为视角,通过对林村合并前后历程的考察,界定了当前村民自治的特定形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孙强强博士基于国家建构变迁中村规民约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当前村规民约有效实现的动因。该环节由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幼华教授主持并进行总结点评。


在“国家治理”分论坛,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武英副教授首先探析了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地位变化及相互关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助理研究员则通过历史社会学的比较研究,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不同时空维度,探讨了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组织基础。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立润博士则基于当前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问题的思考,探寻了国家资源配置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余丽娟博士以产权改革中签字确认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当前改革参与行动背后的政治逻辑,陈涛博士则以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边界与实践效应为切入点,提出了“箱式治理”的新型治理理论框架。发言结束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凡义教授进行了点评。


在会议闭幕环节,组委会根据会议论文和发言情况评十佳优秀论文和优秀论文。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刘筱红教授提交的《两种合理性框架中的国家行动:农村妇女参与村庄治理七十年研究》等10篇论文荣获“十佳优秀论文”,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武英副教授提交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变化和相互关系探析》等25篇论文荣获“优秀论文”,邓大才教授、黄颂教授为获奖者颁奖并与获奖者合影留念。



最后由郝亚光副教授致谢,并宣布会议闭幕,期待明年湖北省政治学会年会再见!


相关阅读